首页 > 科略新闻 > 科略新闻

科略新闻

臭氧的前世今生
发布时间:2017-8-22 9:34:10
      臭氧是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最为紧密的关键物种。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在两极地区平流层臭氧严重损耗,不仅南极地区出现了臭氧洞,近年来通过实地观测,发现由于全球变暖以及损耗臭氧的物质在北极地区的积聚,北极地区冬春季也出现了臭氧低值。臭氧本身也是一种强温室气体,平流层臭氧的损耗导致平流层温度降低,延长了冷气团的寿命,从而进一步加剧臭氧损耗。


臭氧的历史沿革

      1785年,荷兰科学家马丁努斯·马伦发现,每当他在实验室中进行放电试验后,空气中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气味。在自然界中,每当有雷鸣闪电,也能闻到这种气味。这就是人类最早时臭氧的认识。
1840年,瑞士科学家克里斯蒂安·舍恩拜因将这种带有异味的气体命名为臭氧。臭氧的名字来自希腊语,原文就是“有怪味”的意思。
       1858年,科学家首次证实,在地球大气层的底部存在臭氧。
1881年,科学家瓦尔特·哈特利提出,在地球大气层的上部,应该存在大量的臭氧。目前我们知道,在距地面8~13千米处,有一层臭氧层围绕着地球。
      1984年8月英国科学家在南极进行大气观测时,发现极地上空的平流层中臭氧气体含量减少40%,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10多年。每年春天,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都会急剧地大规模耗损。极地上空的臭氧层中心地带,近95%的臭氧被破坏。从地面向上观测,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,与周围相比成为一个直径达上千公里的“臭氧空洞”。
      1995年初,美国太空总署发布了卫星遥感测量结果,证实了罗兰—莫里那理论,使人们认识到臭氧层对于生命、全球气候以及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。

      2011年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牵头的一项研究表明,对今年春天北极上空臭氧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,在18到20公里的高空臭氧减少的幅度超过了80%,可谓史无前例。其程度可与南极臭氧空洞相提并论,可以认为北极首次出现了臭氧空洞。


高空的臭氧——平流层的臭氧层

       臭氧是有3个氧原子组成的一种痕量气体,主要分布在平流层,通常最大浓度出现在离地20~25km的地方。球平均累积厚度仅为3mm左右,即只相当于两个5分硬币的厚度。可别小看这区区的3mm,就是这平均3mm的臭氧层,大量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,对地球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有重要影响,其中对生物特别有害的UV-B辐射大部分(95%)被吸收。可以形象地说,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。


近地面的臭氧——对流层的臭氧层

       我们说的对流层臭氧,大致出现在盛夏距地表约2.5公里的大气层中,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、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产生。


      大气中O3的形成起源于NO2的光解,NO、NO2和O3之间的反应并不会造成O3的净增加或损失,三者处于稳态平衡。大气中NO-NO2-O3的光解循环反应链是这样的:


      当大气中有VOCs存在时,OH或NO3自由基引发VOCs的氧化发应生成过氧烷基RO2和HO2等,较高氧化性的RO2和HO2自由基与O3竞争,从而破坏NO-NO2-O3光解循环,使臭氧累积。

       此外,高层大气中O3层减薄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,增强的紫外线使城市中汽车尾气的NOx分解,在近地面形成以O3为主要成分的光化学烟雾。美国环保局估计,如高空臭氧层耗减25%,城市光化学烟雾频率将增加30%。


平流层的臭氧VS对流层的臭氧


      在高空的平流层中,臭氧是“好”的;而在近地面的对流层中,臭氧是“坏”的。所谓“好”的臭氧,指在大气圈的平流层中的臭氧,阻挡紫外线射向地球,对地球生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。还有目前广泛用于杀菌的臭氧,例如电冰箱除臭、蔬菜水果消毒、衣物洗涤消毒、卫生间除臭、办公室除烟等,是模仿高压放电的原理,在一定浓度下迅速杀灭空气中的细菌。而“坏”的臭氧就是我们说的对流层臭氧,臭氧具有腐蚀性,吸入过量的臭氧则会给人体带来伤害。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(1)强烈刺激呼吸道,造成咽喉肿痛、胸闷咳嗽、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;(2)造成神经中毒,头晕头痛、视力下降、记忆力衰退;(3)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 E 起到破坏作用,致使人的皮肤起皱、出现黑斑;(4)破坏人体免疫机能,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,加速衰老,致使胎儿畸形。臭氧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还因人群而异,一般认为老人与小孩对臭氧比其他人群更为敏感。同时,臭氧对材料的影响也不可忽视,臭氧能够较快地与含有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反应,包括橡胶、苯乙烯、萜类、倍半萜烯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脂类。这些有机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室内的建筑材料(如乳胶涂料等表面涂层),居家用品(如软木器具、地毯等),以及橡胶、丝、棉花、醋酸纤维素、尼龙和聚酯的制成品中。因此,含有这些材料的物品就容易被臭氧破坏,从而造成染料褪色、照片图像层脱色、轮胎老化等现象。

       对流层臭氧问题的深入研究刚刚起步,目前面临的严峻现实是:平流层臭氧层在变薄,与此相反,对流层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却在升高,臭氧与各种复合污染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,在白天强光照时可能产生严重光化学烟雾,造成严重的臭氧污染,臭氧污染不仅会严重损害人的健康,而且能损伤植物的生长。

参考文献
[1] 贾龙,葛茂发,徐永福,杜林,庄国顺,殿勋,大气臭氧化学研究进展[J].化学进展,2006,18(11):1565-1574;
[2] 陆龙骅,臭氧与臭氧洞[J].自然杂志,2012,34(1):24-28;
[3] 刘峰,朱永官,王效科,我国地面臭氧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[J].生态环境学报,2008,17(4):1674-1679;
[4] 杨桂英,臭氧层损耗的原因、危害及其防治对策[J]. 赤峰学院学报(自然版),2010,26 (9):128-130;
[5] 胡耐根,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[J].安徽农业科学, 2010,38 (11:6068-6069.

[返回列表]
上一篇:小科独家|向VOCs“开火”——《“十三五”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解读
下一篇:小科独家| 解读环境公报——2013年~2016年74城市臭氧污染态势